元代书画名家:张渥赏析

发布日期:2017-06-28


    张渥,字叔厚,号贞期生、江海客,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是元代后期的人物画家。他是一个落魄文人,虽博学多才,但多次科考不中,屡屡失意于仕途,遂放意于诗画。人物画尤长于白描,常以道释人物为题材。白描师法北宋李公麟,笔法秀劲圆润、流畅洒脱,自成风格。传世作品有《九歌图》《雪夜访戴图》《瑶池仙庆图》等。

《瑶池仙庆图》是一幅道教故事画,作于元至正辛巳年(公元1341 年)。传说中瑶池是西王母的寓所,此画描绘了群仙前往瑶池为西王母祝寿的故事,有吉祥庆寿的寓意。

    传统的中国人物画,不乏表现此类神话传说的作品。传统中国文人画家以他们深厚的艺术修养、扎实的绘画功底和浪漫主义的情怀,赋予此类绘画作品很高的艺术性,使作品内容所蕴涵的精神性与绘画艺术丰富的表现性完美结合,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典范。《瑶池仙庆图》就是这样的一幅作品。

    这幅画不是单纯的人物画,而是采用以人物为主,以山水作为背景的全景式构图。画面左侧陡崖矗立,古树峥嵘;人物分两组布置于画面的一上一下。近处平坡上,四位白发的老者,或拱手朝天相迎,或抬头仰望,显出极其虔诚的样子。他们身旁的几个童子,有的惊异而好奇地用手指着上方;有的正在仰头凝望。顺着这群人的视线往上看,原来有仙女正凌云而过。仙女头戴华冠,衣带飘举,双目低垂,神态怡然,犹如容颜绝世的美女。她的后侧有一侍女相随,手中捧着数枚仙桃。张渥对上下两组人物的神情与动态作了精心的安排和细腻的刻画。

    在笔法的处理上,也因人物的特点而有区别。地面上的人物,线条简括、稚拙,少晕染,只在衣服的领口、袖口或下摆处着以淡墨或石绿;而表现天上的仙女时,线条流畅而灵动,潇洒又飘逸,生动地塑造了理想中的西王母形象。至于山石、树木、湖水,只是作为人物的衬景,故只作了简单的勾勒或晕染。

九歌图局部

张渥的白描《九歌图》,现知存世者共有4件,其中吴睿书词的两个本子作于至正六年(1346年),褚奂隶书词和周伯琦隶书的另外两个本子作于画家的晚年。这些作品现分别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美国克利弗兰博物馆等机构。本文所要介绍的是收藏于吉林省博物院的《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吴睿隶书词》卷。

该卷,纸本,画芯纵29厘米、横523.3厘米。作者采用白描画法绘制了屈原像及《九歌》中的神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和国殇,计11段,共20人。每段前的篆书标题以及每段后的乌丝栏隶书,都是元代篆隶名家吴睿所题写。图后有作者的款识。吴睿款题:“至正六年岁次丙戌冬十月,淮南张渥叔厚临李龙眠《九歌图》为言思齐作。吴睿孟思以隶古书其词于左。”下钤“吴睿孟思”及“吴孟思章”两方白文印。张渥款识作行书“淮南张渥临”5字。下钤“张渥叔厚”白文印及“游心艺圃”朱文印。这是张渥传世真迹中仅存的一件落有张渥籍贯款的作品。款后有同时期画家倪云林(倪瓒,号云林子)的题跋:“张叔厚画法、吴孟思八分,俱得古人风流,今又何可得哉!壬子六月廿九日观于思齐西斋。倪瓒。”这一题跋对于考证生卒年代不详的张渥的活动下限具有一定的价值。画卷的本幅、前后隔水和拖尾处分别有言世贤(思齐)的钤印多枚,以及清代梁清标、安岐诸收藏印鉴,本幅还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五玺及宣统三玺。

另外,此件作品还在吴升的《大观录》、安岐的《墨缘汇观》、缪曰藻的《寓意录》《石渠宝笈三编》和胡敬的《西清剳记》等书中有著录。清亡以后,末代皇帝溥仪令宝熙等人审定内府书画时,将此画卷列为“上上品”,并记录在审定内府书画目原稿中。其后,溥仪又以赏赐其弟溥杰的名义,将该画卷辗转运往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内储藏。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伪满洲国垮台,这件传世之作便流散于民间,被长春市民王世宜保存,1971年他将此绘画长卷捐献给吉林省博物馆(今吉林省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