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曾来德讲书法(7)

发布日期:2015-08-11

第三讲临摹与笔墨内涵进入书法传统的一个必须路径是临摹。

临摹的目的是什么?这是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基本前提。古代文人临摹是因为要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要从实用性的标准来选择书体和书家。“馆阁体”为什么会成为流行书体?这是因为科举的需要。而今天的书法家就不同了,毛笔不再是日常的书写工具,书法的实用性没有了,那么书法家临摹的目的就是为了掌握艺术创作的规律,是要从古代的经典作品或者民间碑学中去学习、探究书法的形式美,体验笔墨的内涵和审美趣味。

所以临摹就是解决创作基本功的过程。基本功包括“造假”的能力,包括创造能力的培养,包括人的学识修养积累,也包括人的素质、性格的磨炼。基本功是一个综合概念,不是说写得像古人就有基本功,那只能叫传统功夫。传统功夫只是具备了一定的“造假”能力,但是“造假”不是艺术,有创造性才是艺术。所以我们在临摹传统作品时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从书法形式美的角度研究形式规律,包括结字的规范、笔法、墨法、章法等;二是体验传统书法里面的笔墨内涵,并运用到自己的书法创作中。形式规律是表象的,笔墨内涵是内在的。

如果我们在临摹中只是学得像历史上的某一家,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要理解笔墨内涵,并把传统的笔墨内涵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这是最困难的。

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自觉地从书法艺术形式美的角度来对待传统、对待临摹的问题。我们在进入临摹和创作之前,首先要进入一种自觉的状态。要从形式美的角度、审美的角度出发,来对待古代的经典作品。过去的经典作品是从人文内涵出发,在一种不自觉的状态下达到一种形式美的高度。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一篇手稿,记述的是当时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情景;颜真卿的《祭侄稿》是悼念他战死的侄子的悼文。不管是王羲之还是颜真卿,他们并没有想到要创造一种书法形式意义上的美,当然他们的作品写得也好,但在书写时首先是从内容出发的。而今天我们面对《兰亭序》《祭侄稿》时,我们要从艺术形式美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内容反而成为次要的了。

那么,当我们面对一幅经典书法作品时,如何从形式的角度去领略其笔墨内涵?中国艺术一个最大的特色是,创作者的修养和功夫可以入纸,即古人讲的“力透纸背”。没有功夫的人,无论如何用力,他的笔墨都是浮在纸面上的;有修养和有功夫的人,他的笔墨就能入纸,这种入纸的感觉一般人很难体会,但书法艺术就要求达到这种境界。因为只有笔墨入纸之后才能谈境界问题,而境界恰恰是中国艺术的核心问题。但可悲的是,现在这种本土的艺术观念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老是用人家的观念来改变我们自己,好像我们非得跟人家生出一个“杂种”来才算痛快。

笔墨内涵既是技术层面又是内在精神的东西,它在一幅具体的书法作品中是统一的。这就像我们说一个人有气质,但气质是什么我们很难明确地说出来,但我们能够感觉到。书法的笔墨内涵,我们可以说它是通过笔墨性表现传达出来的书法家的内在精神气质。所以我很强调技术,也就是笔墨功夫,如果笔墨问题解决不了,技术不过关,精神境界再高也是一句空话。笔墨功夫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就能练就的,它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经过这个磨炼的过程,想进入书法的笔墨性表现是不太容易的,也不容易做好。

一个没有书法修养功底的人也许具备艺术才能,可以对一幅书法作品描得很像原作,但这不是笔墨性的表现,是在“画书法”,不是“写书法”。所以临摹功夫是很重要的,但是僵死的临摹、照猫画虎的临摹,不去研究书法的形式规律和形式美,不去体味书法的笔墨内涵,也是要不得的。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