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三代农民起义军的印章赏:历史是失败者写的

发布日期:2014-02-09

      


    “历史其实是失败者写的。”尽管当权者在一时之间可以掩饰和伪造历史,但无论过多久,历史的真相总会浮出水面,而印章便是最好的史料和实证。元、明、清三朝末年皆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元末刘福通、徐寿辉、明玉珍领导的红巾军,明末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军,清末洪秀全、杨秀清的太平天国起义。而能够见证那段历史的无形类证据莫过于口号和纲领,有形类证据无疑属印章和钱币。因印章是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所以更具典型意义。一次偶然的机缘,我在河南开封看到了红巾军的一些印章实物,当时便拍照留存。此后,又查找积累了一些有关的资料,串联起来,成为一种难得的见证。

    元末至正十五年(1355 年)春,刘福通等拥立韩林儿建立宋政权,年号“龙凤”,以亳州为都城(亦曾以河南开封为都)。建立政权,印章属信物,作为凭证必不可少。红巾军所建立的宋政权机构和称谓皆仿效元朝。中央设立了中书省,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也可能未设全),军职分别称为元帅、总管、万户、千户、百户等。为什么说仿制呢?可以对比一下红巾军的“元帅之印”(见图一)和元政府的“行元帅府之印”(见图二),其中相同的四字几乎别无二致,可见模仿之意。在韩宋农民军所攻克之处,管辖到一定疆域时,均要设立“元帅府”机构。从留存印章的铭文可知,印章由“中书礼部”铸造颁发,礼部属于中书省,而县一级政权的铜印,如“津宁县印”,则可能由省一级的政权机构“益都等处行中书省”颁发,由此可见韩宋农民政权机构的组织形式。

    目前所发现的镌刻了龙凤纪年的铜印数有十余方,其中“元帅之印”“管军总户府印”“管军万户府印”等各若干。这些印章分别被国家博物馆,山东、上海、安徽、湖北、四川等省级博物馆以及南京博物院收藏。我在河南见到一方“管军万户府印”为正方形,边栏粗重,字形为九叠文,8.5 厘米见方;“津宁县印”,6.6 厘米见方,是韩宋政权县级政府中唯一的铜印。南京博物院藏有一方“龙凤五年正月”铸造的“管军总管府印”,铜质,8.5 厘米见方,侧刻“空字六十四号”,此印为韩宋政权定都开封后第二年春颁发。此外,在安徽六安、山东莒县、河南固始、湖北襄樊等地皆发现刻有“龙凤二年”“龙凤三年”和“龙凤六年”等不同年份的“元帅之印”“管军万户府印”铜印及印盒等。

    红巾军除了主力之外,还有一些分支,有代表性的有两支部队。一支是以徐寿辉为领导,另一支是明玉珍为领导。徐寿辉在至正十一年八月利用白莲教聚众起义,以“红巾军”为号,至十月被拥立为帝,国号“天完”。1360 年被部将陈友谅杀害。徐寿辉政权留存下来的“管军万户府印”较多,有代表性的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的一方印(见图三),传自河南光山出土。此印字体刚劲,外圆内方,印面直径7.8 厘米,有宽边框,中间另有正方形框,框与栏空隙间缀有回纹,四周镌刻对称云纹。印背右刻“龙凤二阴年”,左刻“十二月日造”,印左侧刻“民字肆拾陆号”。曹锦炎先生所著《古代玺印》中记载的“管军万户府印”共有五方,分别是:1960 年山东莒县出土,印面直径7.7 厘米,龙凤六年三月日,侧刻“生字八十二号”;1967 年山东枣庄张庄出土,印面直径6.2厘米,龙凤五年二月日,侧刻“端字十七号”;1972 年湖北襄樊庞公出土,印面直径7.8 厘米,龙凤二年正月日,侧刻“往字玖拾壹号”;1975 年江苏丹阳全州出土,印面直径7.8 厘米,龙凤二年十二月日,侧刻“民字肆拾陆号”;1984 年安徽嘉山管店出土,印面

无记录,龙凤四年二月日,侧刻“谈字拾贰号”。实际上,相同印文不同年号的此类印章在多个博物馆及民间均有收藏,其中江西境内曾发现数方“管军万户府印”,皆有记录。

徐寿辉政权的官印尚有印文“统军元帅府印”(见图四),圆形宽边,直径13 厘米,饰以回纹连续图案,中为方形宽边细文九叠文篆书。印背有官名及“中书礼部造”及“治平四年”(1354 年)字样。《玺印鉴赏》评述:“徐寿辉所颁发的官印,形制外圆内方,方框内为印文,方框外则饰以古代青铜器中常见的云纹,云纹外再加饰相当厚重的环围边框,从而构成一种前所未见的官印体式。这种印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尺寸特大,一般在直径十厘米以上,例如‘汴梁行省管勾所之印’是直径11 厘米,‘统军元帅府印’直径13 厘米。”1982 年,江西高安市发现一枚元末红巾军铜印,现藏江西高安市博物馆,为阳文九叠篆体“管军千户府印”六字,直径10援3 厘米。因职务较低,故尺寸稍小。后来,我又见到一方印文内容为“管军百户之印”(见图五)者,亦是类似形制,但尺寸更小,由此可见当时红巾军的编制。

明玉珍乃湖北省随州人。元至正十一年,集乡兵千余人于青山起事,后来参加徐寿辉领导的西系红巾军,担任元帅。1360 年夏,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明玉珍不服,自称“陇蜀王”,后被刘桢等人拥立称帝,国号“大夏”。1366 年,明玉珍病故,大夏随后被朱元璋所灭。1950 年以来,四川等地陆续出土了大夏地方政权的印章、钱币、墓葬,并且发现了大夏立国前后的石刻等历史遗迹。清同治年间的《恩施县志》载,今宣恩境内“明玉珍据蜀,设官统其地,……道光二十二年,邓城南乡农人属斤获二铜印。大者博二寸余,文‘施南万户府’,背镌大夏天统三年;小者博二寸,文‘施南宣抚司司狱司’。”恩施博物馆现藏有三方印章,看印面能感觉到刻制较粗糙,磨损严重,推断出使用极为频繁。一为“施南万户府镇抚司印”(见图六),铜质,纵7.5 厘米,横7.4 厘米,厚1.8 厘米,柄长7 厘米,通高8.8 厘米,背面有阴刻边款“圣旨颁降司南万户府镇抚司印,大夏开熙二年六月阴日造”。开熙二年即1367年。二为“清江施南道总管军万户府印”(见图七),铜质,纵8.5 厘米,横8.4 厘米,厚1.7 厘米,柄长7.4 厘

米,通高9.1厘米,背面无文字边款。三为“屯田万户府印”(见图八),铜质,纵8.3 厘米,横8 厘米,厚2.2厘米,柄长7.22 厘米,通高9.4 厘米,背面有阴刻边款“圣旨颁降屯田万户府印,大夏开熙元年四月阴日造”。

再把目光转向明代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起义军。崇祯十六年(1643 年)春,李自成在襄阳建立政权,自称“奉天倡义大元帅”。十月,李自成占领西安后,定国号“大顺”,改元永昌,后“谋渡河而东”,治所在今山西临汾。建国后逐渐完备各项制度,官制仿效明朝。李自成进京后,收缴以前印信,改为契,凡其三代祖宗名讳及自己的名字,含“定、光、印、务、自、成”等字的皆需避讳,所以其政权印信都不见“印”,而称“契”“符”“卷”“章”等。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方大顺政权所颁发的“辽州之契”(见图九),印面8.4 厘米见方,通高11 厘米,印面阳线宽边,框内铸阳文叠篆书体印文,印台楷书刻款“辽州之契。癸未年十二月造。天字二百五十一号”。辽州明代属直隶州,治辽山县,领榆社、和顺二县。罗福颐先生推断此“辽州之契”是“闯王攻取平阳后所颁发的”。明代的知县(大顺政权改称为县令)乃一县之长,官正七品。州为府、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有属县,长官名知州(李自成时改称州牧),直隶州知州官正五品。史载,洪武初铸印局铸中外诸司印信:正四品、从四品,俱铜印,方二寸五分,厚五分;正五品、从五品,俱铜印,方二寸四分,厚四分五厘;正六品、从六品,俱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正七品、从七品,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在外各州从五品,铜印,方减一分,厚减五厘;正六品、从六品,俱铜印,方二寸二分,厚三分五厘;正七品、从七品,铜印,方二寸一分,厚三分。明代一尺合今天的31.1 厘米,清代一尺合今天的32 厘米。李自成活动于明末清初,若以明清尺度的平均值31.6 厘米计算,明末各地地方官的官印尺寸大略如下:正四品、从四品,7.9 厘米见方;正五品,铜印,7.6 厘米见方;地方官正六品、从六品,铜印,7 厘米见方;正七品、从七品,铜印,6.6厘米见方。李自成官印的尺寸虽然参考了明朝官印制度,但都比明朝同级官印大,更接近上一级明朝官印尺寸。这也许反映了李自成的眼中已经没有了明朝制度。

    “汲县之契”(见图十)为李自成铸印中最早者,铜质,椭圆柱钮,印面6.7 厘米见方,通高10.6 厘米。印背凿款“汲县之契,癸未年十二月日造”,印台左侧凿刻“天字贰佰陆拾伍号”。印章编号采用《千字文》的首字“天”,背款纪年称“癸未年十二月”,已非“崇祯十六年十二月”,表明了李自成另起炉灶的决心。“癸未年十二月”,即1644 年1 月10 到2 月7 日的这段时间。此印现藏于陕西渭南中心博物馆。“鲁山县信”(见图十一)为李自成铸印中最晚者,铜质,椭圆柱纽,印面7 厘米见方,纽高9 厘米,厚1.5 厘米。印背凿款“鲁山县信,礼政府造,永昌元年拾贰月日”,印台左侧凿刻“安字叁拾玖号”。“永昌元年拾贰月”在1644 年12 月到1645 年1 月的这段时间。鲁山古称鲁阳,汉置鲁阳县,唐始名鲁山,县东北十八里,鲁山县位于河南省中部,伏牛山东麓,北依洛阳、南临南阳、东接平顶山。此外,李自成政权的印信还有“商洛防御使信”“通政司右参议之记”“夔州防御使符”及“金乡县”“仪陇县契”“罗江县契”“清源县契”“工政府屯田清吏司契”“济南军粮之记”“三水县信”等。印章数量较之张献忠官印更多。

    张献忠的大西政权所颁发官印,常见的有“西充县印”(见图十二),7.3 厘米见方,宽边九叠文,背款有大顺元年(1644 年)铸印年月,另有相同形制的“西充县练兵关防印”和“芦山县印”。另有一“南郑县印”描述较多,但未见实物。据资料记载,此印铜质,柄长圆体,7.2 厘米见方,印高9厘米,厚1.4 厘米,印背镌刻“礼部造。大顺二年正月”,侧刻“大字六百八十三号”。印柄有凿痕多处。南郑县在今陕西省汉中地区。“南郑县印”为大西政权设置地方机构和张献忠攻打汉中的年代提供了可靠、重要的文物证据。与“南郑县印”同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渔川府经历司印”,7.1 厘米见方,厚3 厘米,铸造时间也是大顺二年。

    另有“援剿营总兵官关防印”鎏金铜印一枚,纵10.4 厘米,横7.3 厘米,厚1.5 厘米,长圆柄,印背镌刻“援剿营总兵官关防”,“礼部造。大顺二年十二月日”,侧镌刻“大字一千二百四号”。1644 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亡。随后清兵入关,全国战局发生了急遽变化。李自成、张献忠起义失败后,残部坚持战斗。面对异族入侵,在当时的形势下,联合南明,共同抗击清朝。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在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监国,一个月后即位称帝,改元“永历”,建立南明政权,历时15年。永历是明朝灭亡以后出现的一个年号,这种偏安政权在历史上多见。顺治四年南明永历帝到达梧州,清军攻陷肇庆,南明两广总督弃城逃跑。永历帝率众奔走到平乐后抵达桂林。南明镇国将军朱统鉴率军围攻廉州城,至十月十五日攻陷。清顺治八年春,降清的明朝将领孔有德遣兵入柳州,这是清军入关后第一次占领柳州。顺治九年七月,南明大将军李定国遣将攻陷柳州,希望长期驻军。但在后来,因内遭权臣所忌,外与清兵交战失利,清军拿下高州、雷州、廉州三府,李定国只得从柳州撤退。随军暂管印信的官员在频繁的战乱中,不慎将永历六年(1652 年)所铸的“廉州府印”(见图十三)丢失于柳江。阳铸“廉州府印”四字九叠篆文,铜印,印面8.3厘米见方,通高9.9 厘米,两侧分别阴刻“廉州府”和“永历陆年玖月阴阴阴阴阴”楷体款识,印背阴铸正书“使字第拾號”。廉州府即今天的北海市,而北海市的合浦县乃当时廉州府所辖县的一个政区。据记载,廉州府在明朝初年设立,属广东布政使司。永历年间,廉州府曾归李定国所辖。李、张起义军失败后,李定国率余部退到南方,占据了云南、广西等地,后来归顺南明,与永历帝朱由榔联合抗清。这枚“廉州府印”的现身,见证了那一段历史。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也留下了一些印章,同时还留下了永久的谜。洪秀全有金、玉、木等三枚不同的专用玺印,成为无上权威的象征。传金玺乃由重达一百多两的黄金铸成,刻“太平天国万岁金玺”八字,四周饰有各种精致的图案花纹。金玺、玉玺用于加盖重要诏旨,平时不轻易使用。但一直以来,有很多学者怀疑金印乃曾国藩伪造。遗存的玉玺有两方,印面巨大。一为“幼天王洪天贵福玉玺”(见图十四),为青白玉质,21 厘米见方,厚4 厘米,纽长18.5 厘米,宽4.6 厘米,高7.7 厘米,纽雕云纹,玺文四周作凤朝阳纹,左右作龙纹,下作立水纹,玺文为:“太平天国玉玺。皇上帝基督真主幼主作主,天下太平,万方来朝。明明天子万年,赫赫福禄寿喜。”二为“天王洪秀全玉玺”(见图十五),为青白玉质,20 厘米见方,通高10厘米,玉玺纽背刻云纹,侧刻双凤朝阳纹。阳文镌刻韵语11 句共44 个字,全部以端正的楷书出现。四周之中,上作双凤朝阳纹,左右作龙纹,下作立水纹。对于此印印文如何释读,谢兴尧先生早年在《太平天国的社会政治思想》一书中考证说,“天王洪秀全玉玺”之玺文是仿照大地会的“腰平”制造的。根据“腰平”格式,读法应当是:“太平玉玺,天父上帝,恩和辑睦,天王洪日,天兄基督,救世幼主,主王兴笃,八位万岁,真主贵福,永定乾坤,永锡天禄。”有解释说,玺文中“天王洪日”指洪秀全,“天兄基督”指耶稣,“真王贵福”指幼天王,“八位万岁”分别指“爷、哥、朕、幼、光、明、东、西”,即上帝、耶稣、洪秀全、幼天王、洪秀全第三子光王、第四子明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而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先生则认为,若依此读法,则太平天国的尊卑次序不合理。“天王洪日”置于“天兄基督”之左,颠倒了天父、天兄、天王的排列次序。洪秀全在玉玺中公然超越天兄,这是不可能的事。此印文顺序到底应当怎样阅读,至今没有公认的结论。

    据史料记载,洪秀全所用木玺(见图十六),印面3.5 厘米见方,四面龙纹,与金玺相似,刻有宋体“旨准”二字,通俗易认,庄重大方。木玺为洪秀全日常批签奏章及批准印刷时的常用印,现存的太平天国正式颁行的文献《天条书》《礼制》等十余种书的首页上,都加盖有“旨准”木玺印。太平天国的天王所用玉玺为正方形印面,有桥纽,其他各级官署官名均用木质长方形印面。近年来便发现了一枚“太平天国台州郡仙居县式营后帅”木印,印面长10.8 厘米,宽5.8 厘米,厚2.8 厘米,阳刻宋体,印文外加方框,四周围以龙、云、水为纹饰,印背上端阴刻“正”字。太平天国官印在起义失败以后集中销毁,所以实物遗存不多,此印保留至今,实在不易,殊为珍贵。

     印章既可以作为权力的凭证,也是身份的象征,这一点从古至今始终未变。起义军在当时对于朝廷的印章在尺寸和风格方面会加以模仿,但又有一点区别,这是一种微妙的心理。从印章可以看出红巾军发展壮大的广度,外加上分支、余部的活动范围,注重标新立异、自成一格;李自成印章出现了简化,但仍然存在“避讳”之类,可见摆脱不了等级尊卑的思想;太平天国印章的楷字可以看出新气象,但通过材质和尺寸也可以看出本身的腐朽,巨大豪华的印章不禁令人想到洪秀全的六十四人大轿。印文内容上中西结合,实质上中不中、西不西。从这些印章能感觉出来,无论是能够持久战斗的起义军,还是刚刚起事的部队,印章的作用无可替代,成为历史的见证。印以证史,无论胜者为王还是败者为寇,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