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国良:沈曾植行书七绝轴

发布日期:2014-02-09


    自古及今,历代皆有硕儒翘楚,他们往往能够开一时之风气,为人文盛事推波助澜,领袖群伦,沾溉四方。晚清之沈曾植即此等人物。不仅中国前清遗老对其尊崇有加,即便东瀛学者也称其为“中国大儒”。

    王森然先生曾在《近代名家评传》中评价沈曾植:“扇欧、赵之余风,集琳琅之万品,内地网罗,蕃外选购,采其众长,树立一家。”沈氏书法植根于魏、唐而能融汇众有,以古为新,新意十足。沈曾植幼学包世臣、远接邓石如,筑基于碑学;晚年则取法黄道周、倪元璐,兼两家之长。其一生尽工钟繇、索靖,变态极多,专用方笔,翻覆盘旋,游龙舞凤,奇趣横生。可以说,“变态极多”“奇趣横生”二语基本概括了其书的特点。然而,近年之习沈书者一味强调偏侧,过分追求奇崛跌宕,而忽略了沈书原有的不卑唐的平正之基,以及以渊穆博雅的学问气为主的执着古朴之感。沈曾植此幅行书七绝轴,纵104.2厘米、横35.7 厘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此作取法章草,正欹相间,字形宽博,极富古意。

    首先在结体上,沈曾植大量临习了倪元璐与黄道周的书法遗作,以致他的字形大多上宽下窄,抽出单字来看似乎是不均衡、不完整的,或倾斜或散架或笔画紊乱,显得不完美,然而聚之成篇后却是完整的、风格统一的书作。其次在用笔上,起笔尖锋、收笔重捺及方笔、侧锋的运用是沈氏书风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使得他的行草书起笔轻劲灵巧,绝不经意,收笔戛然而止,宽大厚重,节奏感极为强烈而自然合理,趣味横逸。第三在章法上,与一般书家行草书作品不同,沈氏书作很少有连绵不绝的映带相连的纵向关系,而是字字独立。他并未将一行字处于一条中轴线上,而是微微左右欹侧,让字的内部某些点画尽力伸展出去,以尽其势。在这些关系中,整体化效果最大的是体势变化,即打破每个字的平衡,使看似不稳的单个字不得不依赖上下左右的相互配合寻求平衡。这样一来,在章法上得到统一的同时又强调了每个字造型上的丰富性,从而使整幅作品的艺术内涵大大增加。曾熙曾经评价沈曾植的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处在不稳。”又解释说:“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自愈不稳则愈妙。”“拙”“生”“不稳”道出了沈曾植书法的精神所在,而“犯险”一语堪称传神写照。沈氏书法虽与包世臣、康有为有相通之处,却审度包长于理论而拙于书艺,所书锋落一偏,绞转拖沓,实欠峻拔之致;康则气象恢宏,盘纡纵横,有似其人,然或失于张狂而乏蕴藉。又因为沈曾植长时间临习钟繇、王羲之、黄庭坚等法帖,后来穷魏碑、极章草,终使“抑扬尽致,委曲得宜”,进入了碑帖融合的独有理想境界,最终创造了奇峭博丽的沈体书法。

    沈曾植(1850 -1922),字子培,号乙盦,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至安徽提学使。富著述,工书,藏金石拓本甚夥。精通哲、史、地、医、佛、文艺诸学,有《海日楼诗集》《汉律辑补》《元秘史笺注》等行世,且有《菌阁琐谈》《辛丑札记》《寐叟题跋》等学术札记十余种。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