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字画课堂:解密《祭侄稿》(12)

发布日期:2015-08-11

第四章 临创指南

一直以来,书法临摹与创作的脱节是许多学书者的一大困惑,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对于有些人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这是何因?笔者觉得关键是要摆正和调整好临摹与创作之间的关系———临摹是向古人学“法”,并领略“他神”;创作则是化“他神”而入“我神”。社会上有些人对临摹得惟妙惟肖的书法作品大为赞叹,以至于有些学书者在这些“赞许”声中迷失了自我,竟以临摹到位为旨归。所谓对书法传统的尊重、理解与继承,是为了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而不是跟着古人亦步亦趋地当“书奴”。

因此,笔者认为在临摹中要特别强调一个“我”字,也就是说临摹与创作都是“我”在写。唯一的差别就是临摹是在学古人写,而创作是“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直抒胸臆罢了。故对“我”来说,不必从心理上刻意区分临摹与创作,而应将此二者统摄在“我”的笔下,即前贤所说的“学古人得法明理,写自己情动形言”。临摹为体,创作为用,运用变化,存乎“我”之一心。古代无“创作”一词,但言“书”“写”,西汉扬雄一句“书为心画”已尽透消息。古人翰墨不虚动,下笔必有由,书则有感而发、触机而动;今人动言“创作”多迫于参展、获奖,做挤牙膏状的无病呻吟,然又心不在焉,以抄袭挪用评委或获奖作品为能事,致使当代书法创作虽多标榜个性,却面目雷同,令人发噱。当代更有将古法一一拆碎者,标以某笔、某意、某式,示创作者以如何取用,以求速效。此种做法不顾全一体元气,反教人急功近利,诚贻害无穷。又或有将临摹范本中某些表面因素加以夸张变形而求所谓“出新”“速效”者,不求消化、融合古人以渐次化成自我,亦步入歧途,影响恶劣。

是故临摹不必与创作分!以“我”为主人,临摹亦以“我”之需要为主———笔法疏则学悟笔法、结构弱则精准结构、写法生则精熟写法、审美低则提升审美。临摹不是“照葫芦画瓢”的依样学样,而是学古人之法、会古人之意、识古人之美、味古人之神。换句话说,临摹不是“我”去做被动的描摹,而是“我”去做主动的模仿。如学戏,一字一句、一板一眼、一招一式都务求到位,所谓字正腔圆、形正架美是也。因此,临摹必得精到,方能深入古人、直探其神,所谓“笔笔有来历”“笔笔出古人”之谓也。然而,“逼似”并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好比学戏的人最终能在舞台上有板有眼、珠圆玉润地唱、念、做、打,甚而自创一派,演出新意、秀出新美。
  由此看来,强调有“我”的同时,还得强调有“心”、用“心”。若“心”不到则“我”亦成虚空,而“心”欲到、欲强、欲静、欲纯,则需养,故林散之有“养心活腕”之金针。是故学书者,手不厌熟,心不失正,于此物欲横流之世时时奉先圣正气、养浩然之心、读圣贤之书,心有所属、情有所寄,发而为书。所书即便不能惊天地、泣鬼神,亦足以赏心悦目,引知己之共鸣、发同道之情怀。是可知创作不仅以临摹为基础,且是不可或缺之基础。(12)

1号字画网书法专题:http://www.1zihua.com/gallery-13-gr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