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的胸中雅量

发布日期:2014-06-08

来源:信息时报 


  墨耕人生

  黄健生(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假如人是生活在一个进取与妥协纠缠的环境中,那么无论如何都无法完满。不久前正因心情有所纠缠之故,受到一些毫无因由的烦扰写了一篇题为《回到原点》的小散文见诸报端,不曾想一友人读后竟发来了唐寅写的一首题画诗给我,这幅画叫《桐阴清梦图》,画中诗句是“十里桐阴覆紫苔,先生闲试醉眠来;此生已谢功名念,清梦应无到古槐。”

  唐寅画中描述桐树下一人悠闲地躺着,甚是惬意,显然是已谢功名之念,外界的喧嚣与纷争已与己无关,于画中人而言,整一个就是眼前的这片自然风光,至少是后半生便是喜于自身独处,画中人便是自己的清梦,是一种美妙的感觉,也是画家胸中的雅量。

  对于一个潜心书画的艺术家来说,需要练就“板凳要坐十年冷”,特别需要静下心来读书。艺术家就不怕坐冷板凳,寻求安静的环境,平静的心绪,虽说人在江湖难免受“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影响,但此时正是考验你是否全身心投入到读书和创作的状态,既是个人意志磨砺的过程,也是心理能量积聚的过程。如能谢去功名之念,则能气定神闲,从容不迫,甚至可以显现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天长日久,自然而然身上宁静之气就会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便是十里桐阴下的醉眠清梦了。

  若论最会玩儿的文人当属魏晋时期,尤其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的三月初三,在会稽山阴那场影响贯穿之后1600多年的兰亭之醉。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召集同僚、好友谢安、孙绰等及弟子共42人,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尽享文人雅乐。酒酣身热之后,王羲之挥笔一气呵成,写就了为后人记诵的名篇《兰亭序》,并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绝笔。这场盛大的文化盛宴也成为漫长岁月中文人的典范。

  汉代大书法家蔡邕认为“书肇于自然”,他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王羲之正是从中领悟到书法的自然之美,深谙大自然风韵,追求自我释放,游离于四海、尘垢之外,谢去功名之念,实实在在地浸淫于一种超逸脱俗的宁静与朦胧的境界之中。他醉心于山水林泉之中,崇尚人生的自然与放达。为此,自他初度浙江,即便有终焉之志,迷恋于会稽山的崇山峻岭与茂林修竹,乐于与清淡名士彼此引为同道,隐遁山林,积蓄胸中雅量,以致于有千古盛事兰亭之醉。

  书画家,不同于其他忙于事务的人。胸中如无雅量,则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使市侩之气,铜臭之气盛。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开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书画家静下心来读点书,视通古今,加深学养,使得艺术才气大增,开阔视野,宽阔胸襟。处处以体现出一种文人骨气,超越常人的情操,升华成一种神韵气度,培养出一种高贵的雅量。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吉人自有天象,修炼到家,又何须花费大量精力、时间去计较一些眼前的得与失。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传说:“一个老翁于海边垂钓,每天只钓够吃的鱼就收工。村中有一个经商发了财的年轻人问老翁:“你为何每天钓这么少的鱼就收工?”渔翁答道:“这已够我吃了。”年轻人又说:“那你可以多钓一些拿去集市卖了换钱。”渔翁说:“卖了换钱?换钱干什么?”年轻人说:“换了钱可以换更好的工具,然后打更多的鱼,再把鱼卖了,在城里买漂亮的房子,买漂亮的车子啊?”渔翁轻轻地说:“钱赚够了,房子车子都有了,那后来呢?”年轻人说:“可以建个别墅,开着汽车,每天到一个舒适的海边钓钓鱼,享受人生,过清静的日子。”渔翁问:“年轻人,那你看我现在不正过着这种日子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人从原地出发绕了一圈回到原地,才能体味出原地的好呀,心中无所求,才无所失去与得到,才能真正做回自己。胸中雅量才是书画家登顶的终南之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