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垦”的温州书画收藏市场

发布日期:2014-09-19

 温州网讯 书画收藏,在温州人眼里,曾经和房子、煤炭、黄金一样,是一种可以快速产生效益的投资甚至是投机方式。但在2010年金融危机以后,热钱的淡出让市场繁华落尽,在经历了几年的低迷后,业内人眼中,这个市场回归理性发展,参与的人中出现越来越多普通市民的身影。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具备欣赏水平

  9月16日,作为主办方负责人,温州岚江文化艺术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海曼趁着温州市第五届秋季书画艺术品拍卖会预展前的几天空当,一早乘飞机去北京参加嘉德第四季第39期拍卖会:“一来学习,二来看看有没有什么宝贝可以淘。”

  从2012年投身温州艺术品拍卖开始,张海曼所在的公司已经在温州主持举办了4届艺术品拍卖会,从第一次100多万元的成交额到今年春季的500多万元,张海曼认为温州艺术品收藏市场在金融危机后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张海曼在操作艺术品拍卖之前,从事的是摄影行业,因为喜欢书画,后来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开创了公司,主营业务就是艺术品拍卖。2014年5月,公司与浙江汇通拍卖行联合举办了“浙江(温州)2014春季艺术品拍卖会”,包括刘旦宅、林剑丹、林曦明、陈忠康等名家画作在内的400余件拍品吸引了本地以及上海、杭州、福建等地的买家前来竞拍。据他透露,成交量达80%以上,成交金额突破500万元。

  “这几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温州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其实进入了一个相对低迷的状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这样的成绩,挺不容易的。”张海曼所在的公司主要征集温州名家、浙江名家、海派名家的作品拍卖。他认为,相比2008年到2010年艺术品市场的火热,如今的市场多了很多理性的投资者。

  “虽然温州人收藏艺术品大多是抱着保值升值的目的,但以前温州人多参与民间借贷和地产,来钱快,他们投资艺术品只是从众,买个开心。但现在这部分投资者已经离开了市场,剩下的是一批有一定艺术欣赏水平的投资者,他们投资艺术品的首要条件是,对想买的艺术品感兴趣。”张海曼说,据他平日的接触来看,如今参与到艺术品拍卖的群体多为企业家、高收入白领,他们有一定的财力,也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我的一个朋友,他做期货、炒股票,也做房地产,但是前不久他告诉我,他准备拿出20万元用于投资艺术品,希望我帮他把把关。”张海曼说,这就是一个显著的变化,他的朋友在享受着艺术品升值的同时,也开始逐渐了解每一个作品背后的故事、作家的生平,成为一个“文化人”。

  “在今年的温州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幅温州本土画家的画作以1万元底价起拍,最终被一位买家以15万元的价格拍走,三天后,有人愿意出18万元向他买下该画作。”张海曼说,这就是艺术品的价值魅力。

  工薪阶层加入收藏行列

  因为修路,沧河巷已冷清了好一段时间。

  9月10日下午,张光青坐在店里,没做成一笔生意。“这路一修,外面车都进不来,生意淡了很多。”

  张光青的“综艺苑”是沧河巷开出的第一家画廊,当年这条街上只有一家温州文物商店,如今像他家这样的画廊,沧河巷有十余家。二十多年来,街坊同行换了一茬接一茬,他是少数仍在坚持的店主之一。

  张光青年轻的时候,在温州瓯塑厂工作,因为工作的机缘,他结识了不少当时温州书画圈子里的名人,凭着近水楼台的资源,他在沧河巷开了这家“综艺苑”,刚开始也寄售一些字画,后来多是自己向名家收购再转卖。

  张光青的画廊主要售卖温州名家的字画,同时也搭售油画,画框定做、书画装饰也是附营业务之一。在沧河巷,几乎所有的画廊都有除售卖字画以外的业务,如卖宣纸、临摹等。张光青说,字画不是必需品,单卖这个是无法保证稳定收入的,附加些业务多少赚些,也减少运营成本。

  张光青见证了温州书画收藏市场的一部分成长,让他评价一下温州的书画收藏市场时,他常用一句话概括:“温州的市场就那样,起不来,下不去,一直是温吞吞的样子。”

  来张光青店里买字画的多是温州本地人,多用于私人收藏、家居装饰、亲友馈赠等。张光青是个稳重谨慎的人,他售卖的字画标价多为数千至数万元,这比较符合普通大众的消费水平。

  “2008年那会儿,温州人钱多,来买字画相互馈赠或作为入门收藏的也多。”张光青说,后来金融危机加上“三公消费”限制,私人收藏和企业采购少了很多。

  不过张光青明显感觉到,温州爱好书画的群体,比以前多了不少,尽管眼前这部分群体尚未给他的生意带来大的提升。

  和张光青有同样感觉的还有徐爱戈,“和十多年前相比,如今有很多工薪阶层加入了收藏字画的行列,年龄也有年轻化的趋势。以前收藏字画的圈子,多是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如今书画收藏市场,四十多岁的中青年是主力。”温州南塘文化街投入使用后没多久,徐爱戈在那开出了她的第二家画廊“弘宝轩”。

  从数千元的名家画作入门

  9月10日下午3时多,天空乌云密布。张光青的店里来了一位顾客:“画框做好了么?”

  张光青和那男子很熟络的样子:“做好了,这就给你打包。”

  在打包的时候,张光青告诉记者,想采访收藏专家,这位顾客就是很好的例子,不如你去找他。

  男子名叫梅元(化名),来时骑着一辆公共自行车,背着一个黑色的单肩包,穿着一双布鞋。在常人眼里,梅元可能只是普通的路人,但在张海曼和张光青眼里,梅元是温州为数不多的艺术品收藏家。“他一年在艺术品收藏上的投资,应该有几千万元。”张海曼说。

  梅元很低调,他一直称自己只是个书画贩子。

  梅元曾经是个美术老师,十多年前,他已开始用工资和接私活的收入购买书画用于收藏。6年前,他辞去了工作,在市区开了一家画廊,正式开始以转卖书画为生。

  梅元认为,搞书画收藏有一定的门槛,首先需要了解书画历史,多看真迹,熟悉各家各派的风格。假如这方面的先天欠缺,那就需要有一个靠谱的老师或者经纪人帮着鉴定。“要是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那投资艺术品就要三思而后行了,因为很可能血本无归。”

  有高人引导,有学习的热情,才有可能在这行走得稳。梅元没有说自己靠书画收藏赚了多少钱,但他坦言如今住的房子,是靠藏品升值转卖获得的。他说,他收藏的一幅黄宾虹画作,当初购买时仅花了六七万元,如今已价值四五百万元。

  张海曼平时和朋友开玩笑时,偶尔会提到一个话题,如果能回到过去,他希望父辈给他的不是一套房子,而是一幅齐白石的画。

  “虽然房子升值得很厉害,但艺术品的升值幅度远远超过房子。假设十年前某户人家装修,花10万元买了一套真皮沙发,那现在这套沙发可能已经报废了,但若他买的是一套红木家具,那现在可能价值超过50万元。”张海曼常对身边的人这样建议,如果你买了新房子要花100万元装修,那拿出其中的5万元购买一些名家书画收藏,10年后,你可能通过转卖艺术品,收回50万元的装修成本。

  好的书画,还能体现出户主的身份和审美情趣,张海曼说:“有见过一些企业家,花200万元装修房子,挂的却是200元一幅的印刷画,这就会显得很没有档次。”

  “有些人认为在家里摆放一幅书画会显得很不搭,其实欧式家装可以摆放油画,现代风格可以相应悬挂金属框裱的山水画。”张海曼说,价格则更不是问题,工薪阶层可以从收藏数千元的名家画作入门。其实重点是,温州人还缺乏这样的意识。

  张海曼口中的意识,和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蔡可群的经历颇为呼应,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蔡可群的作品经台商进入了台湾市场。台商告诉他,一般的台湾家庭,通常要在家中放上五六件艺术品,如果家庭收到了好画,他们会邀请亲友过来品茶欣赏。

  所以,张海曼一直认为,温州的艺术品市场是一片未开垦的土地,他抱有信心。

  

本文转自:温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