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关键点是什么?

发布日期:2015-03-31

 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关键点是什么?——访全国政协十二届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杨晓阳


  《中国航班》首席记者 杨智


  杨晓阳,生于195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主任。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白洋淀诗书画院名誉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三五人才”、全国青联委员。


  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中国给世界传递的文化艺术理念、风格、思想,都将对中国甚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大多数艺术家为市场努力的中国,将以怎样的面貌展现给世界,也是我国近年来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年,很多艺术家到国外办展,为谋取经济利益而“折腾”,甚至是“忽悠”,这已成为中国画画家标榜自己的招牌而饱受诟病。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杨晓阳说:“美术方面,中国走出去的展览很多,甚至在国际大展上也推出很多东西,但不见得是最好的。于是,它给世界的形象是模糊的,甚至是不好的。”


  中国艺术“走出去”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在艺术上取得世界认同,无疑对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和国家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杨晓阳自去年向大会提交了一篇题为《中国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刻不容缓》的提案之后,今年继续关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问题。他说,文化发展的本质是靠战略。作为一个大国,在发展过程当中,应该是自然的发展,在符合文化本体发展规律的同时,和经济的长处相结合。文化发展要设计出一个高层次的目标,避免毁灭,避免破坏,健康发展。


  对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问题,尤其是在中国画走向世界应该展示的中国艺术风貌这一问题上,杨晓阳有两方面的思考。


  在理论上,杨晓阳将中国艺术精神归结为写意精神。他认为,不仅造型艺术,所有的中国艺术都是写意的,音乐、戏曲、诗词莫不如是。一定的曲牌、词牌、表演动作都有一定的格式,都代表一定的形式。如京剧表演:鞭子一挥就是几千里,两手一合一插就表示“关门”。中国人把一定的内容、形式概括为“程式”,也称为“程序”,即不以描摹具体的对象为目的,而是借助这个约定的程序来写“意”。“写意”不仅是文人画的形式,更是文人画的精神,也是中国所有造型艺术的精神——包括工笔画、宫廷画、民间画工画和雕塑、装饰画,它们都是以表情达“意”为主旨的。在“形似”和“神似”之间,都是更强调“神似”,并且以“神似”为目标。而所谓的“神”,是作者自己感悟而倾注了作者主观“意”的成分。“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人的意就在其中了。写意的最高要求,一笔一划都是有生命的,都是生命的一次轮回。因此,以写意为精神的中国造型艺术大境界就是省略细节,关注生命的本真,直追形象之外的元神。


  在实践上,杨晓阳秉承中国国家画院的优秀传统,充分重视教育对中国艺术的作用,认为教育协调是未来中国艺术获得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关键。杨晓阳说,目前,中国文化的发展呈现出一种乱草丛生、低层次徘徊,甚至浪费资源的状态。中国美术的繁荣和发展还需要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文化及中国美术是一个独特的体系,与西方美术不同,应该从美术教育抓起。目前中国的美术学院大多是西化的学院,课程也一般是西化的课程,标准是西化的标准,应尽快地改变这种状态。


  教育和文化的关系就像地基与高楼一样,地基一二层没有盖好,三四层以上想盖摩天大楼是绝没有可能的。杨晓阳以书法教育举例说,中国的书法教育目前已经进入到小学三年级的必修课,这很好,但是书法教育应该从一年级抓起,从孩子上小学一开始,就应给予他这种环境,这个书法教育基础很重要。


  教育设定了基本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基础,如果教育的基础打得不好或者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文化发展的方向不协调,那么,文化的发展就没有基础。因此,杨晓阳建议教育的发展要和文化的发展相协调,建立文化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协调机制,使得教育的发展能够适应文化的发展。他以美术教育为例,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是一个空档,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则广泛采取西化美术教育的模式,在这种教育体制培养下,当美术创作进入文化整体发展时期,就会出现很多先天的不足。因为有美术教育空档和西化美术教育的模式存在,只靠文化部来推动,是很难解决。和盖楼房一样,六七十年来我们美术教育的根基是很深的,所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这三个阶段,应当互相协调。


  中国文化比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早熟、都深刻,而在中国艺术教育不协调的今天,中国文化的真正力量却体现不出来。因此,教育协调是未来中国画走向世界的关键,也是中国文化取得大发展的关键。杨晓阳说,中国文化对全人类文化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不只限于我们中国。我们要从长远规划,从整体设计中国文化的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