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书画艺术走进“大数据时代”

发布日期:2015-04-17

 编者按:

  书画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未来发展,既有对传统文化形态的传承、保护、推广的内在要求,也有把传统文化资源、文化积累转变成新的元素和文化创造力,借助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焕发新生的客观需要。为了解大数据下的书画艺术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推动书画艺术与科技进步的融合,做好传统书画艺术文化的保护、继承和创新,去年9月、10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书画室主任马飚率全国政协“大数据下的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委员考察团赴北京、安徽、浙江进行考察。今天编发的调研报告,就是这次考察的成果。

  ■■■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数字技术融合发展情况

  (一)数字技术提升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保护利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馆藏机构,通过数字化建设,提升了藏品的管理、研究和展示水平。如国家博物馆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藏品管理系统,科学高效地管理120万件珍贵文物和书画藏品。藏品的数字化复制和加工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书画艺术数字资源,打造大数据时代新型展厅,为开展对传统书画艺术的系统研究、学习提供了便利。数字展厅拓展了展示方式,加强了观众的互动体验,拉近了观众和展品的距离。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拓展了与公众沟通的渠道,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介绍书画知识,寓教于乐。

  (二)数字技术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发展。先进数字化科技手段已深入渗透到艺术创作中,给艺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的传承、弘扬、教育等各环节出现新的变革。考察中了解到,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院校都融合信息技术成立了跨学科的新院系,设立了新学科和专业,建设了新的实验室和数字化教学平台。学生在学习研究、艺术构思和创作中也多借助电子设备、软件技术等多种手段,追求作品的多样性。

  (三)数字技术完善了中国书画艺术品市场交易形式。书画艺术品电子商务作为新的交易方式,打破了时间和地区限制,打破了画廊业、传统拍卖行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促进了艺术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考察中了解到,2013年大型互联网公司开始进军艺术品交易市场,网站每天访问量在100万次左右,交易的产品有30~50种,成交金额超过1000万,艺术品流通行业进入了资源快速整合期。同时,基于对大数据分析、行业的景气指数、价格指数等市场指数和与交易相关的金融服务有了长足的发展。艺术品交易市场出现了由倚重经验、口碑向重视数据和定量分析的转变。

  (四)数字技术培育了中国书画艺术服务机构和企业。央视书画频道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与艺术家、美术机构合作共赢,初步实现了优质资源整合,综合利用数字电视网、互联网、现代通信网多种传播平台,提供多形式、多内容、多层次的文化服务。雅昌文化集团通过“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的商业模式,逐步建立了包括6万多名艺术家、两千多万件艺术品的图文资料数据库,与艺术家、艺术收藏机构开展商业化合作,为艺术家提供从数字资产管理到出版、线上展览以及媒体宣传等一站式服务。

  ■■■大数据时代书画艺术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发展的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大数据时代在很多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是,它们与传统书画的关系应该如何?书画界以及社会上并没有一个全貌的认知。因此,应该加大知识的普及和相关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结合创作和产业的特点,研究具体的影响和运用。而国家有关部门以项目和试点的方式对部分馆藏机构进行了数字化建设,但多局限于国家级、省级馆藏机构,众多区县级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馆藏机构还没有开始信息化建设。国家对高等艺术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和运行费用缺乏长期支持,相关技术师资的配备不够。正在推行的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工程缺少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和课件。

  (二)数字化建设能力亟待加强。一是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仅仅限于对藏品进行数字化管理、高清晰度的数字化扫描、机构官方网站的建设等方面,多数馆藏机构还没有做到对数字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开发利用,数字化展厅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二是数字化过程中缺少统一的标准体系,包括信息标准、技术标准、系统平台接口标准等,导致馆际之间的数字资源无法共享和整合利用,严重阻碍了信息资源全社会范围的共享。三是国家投资形成的博物馆、美术馆数字资源库,缺乏面向社会开放和有偿流通的体制机制,制约了这些优质资源的流动、共享和更广泛的商业化开发和应用。四是技术人才和关键技术能力的匮乏。文化机构的数字化建设,从现代化设备到应用软件的安装、调试到数字资源的处理、深度开发,缺乏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人才支撑。受人才制约,文化企业缺乏将好的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化手段生动再现的技术能力。

  (三)文化市场前景广阔,有待进一步开拓。我国现有13亿手机用户、6亿多网民、5亿微博用户和5亿微信用户,每天发送信息量300多亿条。我国大众文化需求和消费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文化回归”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青年人和老年人作为巨大的文化消费群体,提升青年文化素质,服务“银发产业”,加快与信息化进程相融合,书画艺术有更大的作为。

  (四)对数字技术手段给书画艺术带来的挑战认识不足。新兴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为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提供了便捷,但其负面影响也逐步显现。一是专业美术教学中新兴技术的广泛使用可能会弱化对素描等基本功的练习,削弱美术工作者的创造能力。二是信息技术带来的知识爆炸,使美术作品的影像便于获得,离开原作的鉴赏可能造成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下降。三是利用高科技手段仿制,赝品的甄别难度加大,扰乱艺术品交易市场。作品数据化后相关资源被滥用、盗用,艺术家索赔维权难度大,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凸显。

 ■■■推进书画艺术与科技进步融合的有关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我们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导,推动书画艺术与科技进步的融合。

  (一)建议把书画艺术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形式。中国书画植根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长期的发展繁育,已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通过互联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书画艺术形式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二)建议利用多种数字化平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书画艺术,发挥书画艺术服务社会的作用,如可以开办以普及书画和传统文化知识网上学校或课堂,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小学书法进课堂”更多地利用信息化教学。

  (三)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国家书画艺术信息化规划,指导我国书画艺术数字信息技术工作的建设和发展。

  (四)建议制定公立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机制,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壁垒,打破数据割据和封锁,鼓励数字资源在馆际之间共享。通过市场手段破解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软件、互联网等民营企业之间合理共享和流通。

  (五)建议建设中国书画艺术数字博物馆,打造一个中国书画艺术互联网平台。数字博物馆可设书画艺术数字美术馆、书画艺术数字教育课堂、书画艺术数字新闻、书画艺术数字理论、书画艺术数字市场等等,为我国著名书画家建立个人数据库。

  (六)建议建立国家书画鉴定数据库,在纸、墨、印章、印泥,包括装裱、修补等物质的鉴定方面,选择现有的有定论的作品作为标准件,通过数据的采集,获得科学数据,包括不同时代书画用纸或绢等的物质构成,密度、厚度、纹路、制作方法,以及印章、印泥等,进行数据对比鉴定,使书画鉴定由模糊化的经验判断转向科学性的技术鉴定。

  (七)建议建立国家级书画修复中心,集中一流优秀人才,建设一流的现代化设施,统一修复或装裱国家二级以上重要的书画等纸质文物;加强书画修复的科技研究;提升书画修复行业的规格和标准、技术含量与工艺水平。

  (八)建议强化国宝级书画作品的数字版权保护,确保国家文化安全。规范对书画作品及其数字形式知识产权和著作权的保护,将保护数字化书画作品的知识产权作为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九)建议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对书画保存的科学研究,加强研究书画长期保存中霉菌和虫害的问题。加强对书画展陈的科学研究,增加恒温恒湿设备等展陈设施,延长书画作品寿命。

  (十)建议在政府引导下,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和企业参与对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的信息化资金投入。

  (十一)建议进一步规范互联网书画艺术市场的管理,加强对知识产权和著作权的保护。

  (十二)建议利用RFID电子标签(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的电子标签在书画艺术品的隐形附着工艺)和二维码等数字信息技术,与书画艺术品及证书进行绑定,形成艺术品独特的身份信息,以确定艺术品身份的唯一性和证书的真实性,提高书画防伪水平和甄别能力。

(十三)建议利用高仿真印刷技术,制作一批书法美术名作,促进书法美术名作进课堂、进社区、进农村,加大对审美能力的培育和审美情趣的熏陶,提升大众文化素质和欣赏水平。

  (十四)建议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数字信息技术的运用,通过中国书画艺术形式,把中国元素、中国文化、中国民族精神和核心价值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十五)建议落实文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形成对文化-科技型企业予以财税金融支持的一整套适用办法。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探索文化-科技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大对高等艺术院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投入。

  (十六)建议加强对数字信息技术运用,加强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鼓励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与书画艺术不可分离的笔墨纸砚等传统手工艺,使其生产由原来的经验技术转向科学技术。